說明:
一、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略降,仍處相對高點,第24週(6/8-6/14)新冠門急診就診計66,951人次,較前一週下降6.2%,惟併發重症數仍多,仍須觀察後續疫情變化;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呈緩升趨勢,第24週(6月8日至6月14日)門急診就診計6,009人次,較前一週(5,257人次)上升14.3%。
二、為防範新冠肺炎、流感、腸病毒等傳染病於校園傳播,請學校及幼兒園強化衛教宣導及相關防治措施,並落實環境清消、個案管理、群聚事件通報及相關感染管制措施。
三、請學校及幼兒園落實下列防治措施,以防範群聚事件發生,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一)加強新冠肺炎、流感、腸病毒等校園常見傳染病衛教宣導,提醒教職員工生及家長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鼓勵師生於密閉空間主動戴口罩,尤其有上呼道症狀者應持續配戴,持續宣導並鼓勵踴躍接種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
(二)請教職員工生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及注意健康狀況,適時關
懷有上呼吸道症狀、發燒、嘔吐及腹瀉之個案,宣導「生病不上課、不上班」觀念,並落實群聚通報及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以避免疫情擴散,防範群聚事件發生。
(三)學校及幼兒園應定期進行環境消毒與重點消毒,並維護洗手設備,公共空間、教室開窗保持空氣流通,避免長期處於密閉空間。
四、暑假將至,假期間各項聚會活動人群聚集及國人規劃國內、出國旅遊移動頻率增加,病毒傳播風險較高,為維護師生健康安全,請貴校(園)透過多元管道(如學校網站、社群軟體、跑馬燈...等),提醒親師生於暑假期間,持續留意身體自主健康管理,宣導個人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潔、遵守咳嗽禮節,如有生病請就醫並建議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外出時記得佩戴口罩,落實個人防護措施,保護自己及他人健康。
五、傳染病防治相關資訊可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查閱。
說明:
一、依據本府衛生局114年6月18日南市衛疾字第1140130314B號函辦理。
二、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114年截至6月12日累計7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病例數已高於109年至113年同期,其中6例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近期社區腸病毒監視資料顯示,伊科病毒11型明顯增加,感染伊科病毒11型之6例個案中,5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 ,其中4例死亡。國內過去亦曾發生伊科病毒11型重症流行且造成多名新生兒死亡之疫情,請貴校(園)相關人員提高警覺,參依「腸病毒防治工作指引」,做好各項防治工作:
(一)請加強相關人員之腸病毒教育訓練,並對家屬衛教新生兒腸病毒的預防,提醒在腸病毒流行期間,應注意個人手部及呼吸道衛生等自身防護,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另本府衛生局將加強托嬰中心等人口密集機構之輔導查核作業,請落實感染管制及環境消毒措施。
(二)提醒對於疑似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需密切監測病程變化,同時迅速啟動防治措施及衛教工作。可運用疾管署訂定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臨床處置建議」及數位教材,辦理相關教育訓練。
(三)運用疾管署或本府衛生局所製作之相關衛生教育素材及媒體宣傳通路,加強宣導孕產婦及其家屬對新生兒腸病毒之預防認知,尤其孕婦產前14天應作好防護措施,避免感染,提高民眾警覺性。
(四)相關衛生教育素材請至疾管署網站(路徑: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首頁/宣導/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項下)或本府衛生局網站(路徑:臺南市政府衛生局首頁/業務專區/疾病管制業務/腸病毒與腸道傳染病/腸病毒衛教海報與單張項下)下載。
常見呼吸道病毒感染者建議事項
壹、 適用對象:常見呼吸道病毒(註 1)感染者。
貳、 建議事項:
一、 如您為 65 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有慢性病、免疫力低下或免疫
不全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者,應就醫評估並遵照醫囑。
二、 建議居家休息,並儘量避免非必要的外出,在症狀緩解且退燒 24 小
時後(沒有症狀治療藥物的情形下),可恢復正常活動。
三、 症狀緩解且退燒 24 小時後之 5 天內,特別注意下列事項:
(一)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二) 用肥皂或其它清潔用品勤洗手,維持手部衛生。
(三) 外出時請全程正確佩戴口罩,並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註 2)。
若無法佩戴口罩,請與他人保持 1 公尺以上社交距離,避免出入無
法保持社交距離的場所且密閉的空間。
(四) 請同戶同住者視情況需要採取適當防護措施,包括落實佩戴口罩、
遵守呼吸道衛生、勤洗手以加強執行手部衛生、保持良好衛生習慣。
避免與同戶同住者共食。
四、 如須前往醫療院所陪病、探病、就醫或檢查,請在醫療院所內全程佩
戴口罩並遵守其他醫療院所感染管制措施。
五、校園防治建議
(一) 發現疑似流感/新冠等呼吸道群聚事件,立即依流程通報地方衛生單
位,並雙軌通報學校傳染病監視通報系統及校安通報系統。
(二) 提供口罩予出現類流感/呼吸道感染症狀之發病學(幼)生及員工配戴。
(三) 協助聯繫家長,由家長(或老師協助)帶生病學(幼)生返家與就醫,
落實生病不上課。
(四) 於學(幼)生返家或就醫前留置於適當隔離或安置場所,該場所應與
健康學(幼)生或員工的日常活動場所有所區隔,且保持空氣流通。
(五) 配合衛生單位收集群聚發生單位相關人員名單以進行疫情調查,並
協助提供人員基本資料、個案狀況、疫苗接種史及慢性疾病史等資
料。
(六) 持續掌握學(幼)生/教職員工之健康及請假狀況,監督群聚事件相關
發展。
(七) 強化落實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之執行與宣導,將流感防治正確知識傳
達學(幼)生及其家人與教職員工,包括生病不上班、不上課、勤洗
手、注意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保持空氣流通等。 114/5/27
備註:
1. 常見呼吸道病毒,例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
毒…等;如未檢驗出任一呼吸道病毒,惟仍出現呼吸道相關症狀(如: 咳
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因氣喘、過敏性鼻炎或其他非感染性
疾病引起的相關症狀不在此限),請參照本建議事項進行防治措施。如為
麻疹、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等其它法定傳染病呼吸道疾病防治作為,請
參照疾管署全球資訊網之傳染病防治工作手冊相關資訊(網址:
https://www.cdc.gov.tw)。
2. 2歲以下嬰幼兒因呼吸道較小且無法自行取下口罩,有導致窒息的風險,
不建議佩戴口罩。如出現呼吸道症狀例如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
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並執行手部衛生,以降
低病毒傳播風險。
3.本案供參考,若有其他狀況,建請依照實際情形辦理。
近年國內梅毒、淋病等性傳染病疫情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女性及13-24歲年輕族群增幅明顯,摘述說明如下:
(一)梅毒疫情部分:
1、自110年起呈緩升趨勢,整體病例數雖以男性為多,惟113年相較於112年,女性梅毒病例數增加11%。依年齡分析,25-34歲為梅毒主要感染族群,然13-24歲年輕族群感染人數增幅最為明顯,顯示亟需強化防治工作。
2、針對13-24歲年輕族群,113年梅毒確定病例數為1,773例,男性多於女性,113年相較於112年男性增加9%、女性則增加達52%。進一步按年齡分層分析,雖以19-24歲病例數最多,然113年相較112年,13-15歲增加57%,增幅高於16-18歲(26%)及19-24歲(17%),顯示感染年齡層有年輕化趨勢,亟需及早介入防治。另,各縣市疫情各異,部分縣市增幅或每十萬人口病例數相對明顯。
(二)淋病疫情部分:
1、自109年起呈上升趨勢,惟113年相較112年病例數略下降8%,病例數以男性為多。依年齡分析,113年確定病例數以25-34歲最多,其次為13-24歲,113年相較112年,除0-12歲及45-54歲病例數持平外,其餘年齡層確定病例數皆下降。
2、針對13-24歲年輕族群近年疫情呈明顯上升趨勢,雖113年有趨緩,惟113年確定病例數達2,533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3-15歲男性病例數113年相較112年增加33%,且13-15歲女性病例數已與男性相當,與整體疫情性別趨勢不同,顯示年輕族群性傳染病疫情防治刻不容緩。另,部分縣市疫情增幅相對明顯。
三、治療即預防,為提升性傳染病病患醫療照護服務品質,降低就醫障礙,疾管署自99年起與相關醫學會合作,建置性健康友善門診服務網。請貴單位/學校進行衛教時廣為宣導性健康友善門診資訊,鼓勵接受諮詢及檢驗,以及早發現及早接受治療,避免性傳染病於伴侶間反覆感染。性健康友善門診名單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https://www.cdc.gov.tw)/傳染病與防疫專題/傳染病介紹/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梅毒或淋病/治療照護/性健康友善門診(搜尋)項下查詢。
疾管署與台灣家庭醫學會、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等合作編製有關性傳染病防治之相關衛教素材,歡迎參考運用。相關衛教素材或指引可逕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傳染病與防疫專題/傳染病介紹/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梅毒或淋病/治療照護/性健康友善門診項下,或可至傳染病與防疫專題/傳染病介紹/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梅毒或淋病/宣導素材項下下載運用
一、教育部國教署委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執行113學年度校園菸檳危害防制教育介入輔導計畫,為利菸檳防制教育推廣發行電子報,本(第73)期無菸無檳好校園電子報網址為http://bit.ly/73epaper,請各校參閱並推廣運用,內容摘要如下:
(一)反菸煙護腦五日挑戰。
(二)拒檳護腦五日挑戰。
(三)校園菸檳危害防制策略。
二、檢附電子報1份。
戒菸專線提供各式圖文、影音及教案,歡迎至該署健康九九+網站或戒菸專線社群平台觀看或利用:
(一)健康九九+網站:https://health99.hpa.gov.tw/
(二)LINE@:https://lin.ee/6Y5sagq
(三)YouTube:https://reurl.cc/8ygd6b
(四)Instagram:https://reurl.cc/AgNoO
愛滋病、梅毒、淋病及M痘等性接觸傳染疾病,其傳染途徑主要為不安全性行為。
性病相關衛教宣導素材可自行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官方網站(https://www.cdc.gov.tw/)下載。下載路徑為首頁之宣導>性接觸或血液傳染>單一性傳染病項下之衛教宣導素材。